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我的就是你的 ─ 打破施捨式的邊緣教育

這次新聞評論摘錄《經濟學人》11月6至12日期,文章〈無家可歸的人─讓中產階級噤聲〉(Homelessness ─ Cutting out the middle men),副標題是「幫助遊民最有效的經費使用方式,就是直接把錢給他們。」(The most efficient way to spend money on the homeless might be to give to them.),很直接了當且清楚,但令人震撼,與多數人習慣的援助觀念大不相同。
文章中介紹英國倫敦一家名為Broadway的慈善機構,長年協助倫敦街頭的遊民。最近他們嘗試一套新的計劃來幫助遊民,不再以傳統提供住宿地方的方式來幫助他們,而僅僅問他們需要甚麼來改善他們的生活。接受這個計劃的遊民有人要求運動鞋、電視,也有要求宿營用的拖車,整個計畫協助了13位遊民,其中有11位離開街頭,而總經費(包含計劃的人事費等)花費美金1277元。接受這項計畫的遊民,沒有任何一位要求用這筆錢買酒、買毒品或拿去賭博,一些人即評論說,這是因為那些遊民在這個計畫感受到的是「獲得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而不像以往「遭受羞辱」地前往住宿招待處。這項「有禮貌」的小規模援助計畫得到全英國各地的迴響,可預見的是,控管預算的行政官一定會擔心讓遊民們予取予求將會造成財政困難,然而支持者提出政府每年花費在遊民健康和警政的費用並不比這項計畫的費用來得少。
這項計畫帶出了一種新思維:把公共服務設施送給那些需要的人,而非只是提供他們使用,或許能帶來更大的改善效果。也就是說,要打破既有的預算概念,以真正達到效果的經費估算,來取代一個受補助者「該分到」多少經費。依筆者的了解,就是要放棄以往「施捨」的觀念,單方面地認為應給予多少經費的補助,轉為真正了解受助者的需求再編列預算。
文章最後提到這樣的觀念如何在教育現場實踐,一位哈佛的教授贊助經費給一座德州的貧窮小學,獎勵小學生閱讀。馬拉威則是直接付錢給未成年的少女入學校,發現只要能讓她們待在學校裡多聽一堂關於責任和自我節制的課,就能有效降低愛滋病的感染率。
這篇文章很值得台灣教育省思,當我們將教育資源放在協助多數學子的升學體制和成就時,是不是忽略了那些無法適應學校體制的邊緣學子,我們的輔導和協助機制,是不是像文章中所提的「傳統的」、「施捨的」方式令那些邊緣學生更感羞辱,還是能試著建立一套真正了解邊緣學子教育需求的體制?而且很重要的,讓他們能選擇,給他們協助真正來掌握自己的生活,而非急著要他們適應多數人的價值體系中。這不是項容易的工作,要花不少錢,且花在多數人覺得他們是咎由自取的不可愛學生身上,但絕對是可行的方向,如同文章所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最有效的方式,花錢在輟學、行為問題的學子身上,為他們蓋學校、訓練他們要的教師,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而非僅只於安置,或許才能更有效地改善目前的現況。而且別忘了,現在不滿足邊園學子的需求,將來就要花更大的社會代價來滿足他們,我們是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之中的,現在不給的,將來還是要付,何不在教育上花錢?況且,台灣的邊緣學子和倫敦的遊民相比,應該是可愛得多且問題更少的,有人尚且試著在心理上、行為上接受遊民,台灣的教育是不是應該多試著接受邊緣的學子?
Garr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