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新聞評論—打破男性獨霸 中國首見女掌旗官

四年一次的亞運於11月中在廣州熱鬧開幕,開幕典禮除了表演節目之外,各國的運動員進場則為開幕典禮的重頭戲;各國負責掌旗代表更是受到眾多的矚目,因為掌旗者拿著自己代表國家的國旗,更代表著國家的代表隊。
今年中國代表團由京奧划船金牌女將金紫薇掌旗入場,出乎中國媒體的意料之外,她打破了中國代表團36年來參加夏季綜合運動賽會的紀錄,是中國第一位女掌旗官,而且不是以個人奧運金牌身分出任。許多人不記得金紫薇,事實上她在北京奧運時的划船項目,與隊友演出逆轉勝打敗英國,並為中國摘下金牌。
中國代表團多年來參加夏季綜合運賽會一向由男性擔任掌旗官,且多為籃球員擔任,這次首度由女性擔任掌旗官,引起的中國媒體的高度關注。這次中國對於廣州亞運開幕掌旗官要求三個條件,首先要個人成績出色,其次具備社會影響力,最後則是參加項目具大會代表性。金紫薇是京奧划船女子四人雙槳比賽奪金成員之一,更是中國首次在奧運奪下划船金牌,意義格外不同,加上廣州亞運以「水」為主題,這些或許是金紫薇被選為掌旗官的原因。
在運動賽會上,掌旗究竟代表何種意義?掌旗官的身份又有何象徵意義?為什麼都是男性擔任掌旗官為多?
一個團體之中的旗幟,象徵著該團體的精神。古代軍隊作戰的軍旗就視為軍隊的精神象徵;而運動賽事上,運動員某種程度上也如同作戰,上了比賽場上就必須與對手分出勝負,因此掌旗官的角色代表著引領身後的運動員邁向勝利之路,而其本身也象徵著領導的意義。在傳統的儒家文化中,所謂的「男主外、女主內」的任務分工,「領導」向外的擴展是男性的任務,女性的職責是為這位領導者處理其他瑣碎的事務,並跟隨著這位領導者的腳步前進。掌旗官一職又象徵著領導的意義,可想而知會以男性運動員為主要思考人選。除此之外,由於掌旗官必須獨自一人走在眾多運動員之前,本身的成就、名氣、甚至外貌與身材也要有特出之處;就外在條件而言,女性運動員就很難與男性運動員匹敵,因此可知中國代表團之前多由籃球或排球選手擔任掌旗官的原因,這樣的運動員身材才能突顯出整個代表團的氣勢。
從中國對於這次亞運會掌旗官所開出的三項條件來看,可以看出掌旗官不但自身專業要足夠,還要能夠發揮其影響力,且參加項目要有該大會的代表性,象徵意義十分濃厚。專業運動員重視的是其專業能力及其個人品格,不論男性女性運動員、外在身材條件為何,只要能夠符合資格都應是考慮人選,這是每位在專業領域上具有高成就的運動員應有的權利,甚至運動員本身也應積極爭取這項殊榮。
就這一點來看,台灣在參加大型運動賽會上,以有四位女性運動員擔任掌旗官,包含「飛越的羚羊」紀政、跆拳道女將陳怡安、女壘國手賴聖蓉,以及這次的羽球好手簡毓瑾,比起中國隊,台灣在運動員女權平的議題上超前了一大步。
Cynthia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植物園守則

致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我們主任近日於植物園散步時,無意間發現植物園的守則有對身心障礙同胞不甚禮遇之處,僅以此信建議貴所能妥適調整守則。入園守則第二條第三項明記:「酗酒泥醉、傳染病及精神病患者謝絕入園。」我們明白,這條守則的用意為防止入園民眾受他人之傷害,所以明列酒醉、有傳染病及罹患精神疾患者等具傷害他人潛在危險者禁止入園。然而這樣的規章顯然有未盡之處,甚至成為傳遞歧視價值的潛在社會教育。我們提出下列數點,與貴所磋商討論,希望盡彼此最大之努力,促進所有國民在公開場合的尊嚴和權益。
1.本項守則除酗酒泥醉者外,其餘皆難以界定,臚列之除威嚇和警告之意外,並無明顯作用。先談論傳染病,感冒亦為傳染病之一,難道要禁止所有患有呼吸道疾病者入園?更敏感的,如愛滋患者或B型肝炎患者都是傳染病患者,然而與這樣的患者一起欣賞植物並不會致病,所以這樣的規則顯然不盡完好。另外精神疾患實在難以從外表判斷,一個人可能舉止極為正常,卻可能患有精神疾患;反過來說,每一個人都可能患有某種程度的精神疾患,如憂鬱症又稱為「心的感冒」,表示罹患比例極高,如何能夠讓所有的憂鬱患者都不入園?不可能要所有入園者都出示證明。進一步思考,憂鬱症患者不正需要如植物園一般的城市綠地來撫慰他的心靈?所以,照目前的條規,因界定的困難並無法有效的分辨真正有公共危險之虞者入園。
2.在沒有罹患傳染病和精神疾患的人眼中,這條規則或許僅代表「不讓危險者入園」,然而在當事人眼中卻成為「我是有公共危險的人」,這對他們是極大的羞辱,尤其是對那些雖有傳染病或精神疾患卻沒有公共危險之虞的人。
3.本規章尤其設立在明顯處,多數閱讀者並非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人權學者,對於這樣的訊息往往是直接接受。換句話說,這個告示牌也在教導一般百姓甚麼樣的人帶有公共危險,如果不釐清真正設立的目的與適當的用語,就會成為傳遞帶有歧視身心障礙和疾患者偏見的社會教育告示牌,不得不慎!
總的來說,這條規則的問題在於公共危險與疾患者(精神或傳染病)間的劃分,而貴所與我們都不是界定公共危險的專責單位,建議改為「酒醉和其他依刑法界定具公共危險之虞者」不得入園,以刑法的界定為準。如果要減少傳染病感染,則建議另列戴口罩或保持距離之告示;至於精神疾患,由於界定困難且易產生歧視,除非其確定犯行,否則不應明列,建議移除。若是為避免精神疾患者干擾他人或滋事,守則中第三條第七項「行為不檢者」就可請他出園,實在沒必要另列精神疾病患者謝絕入園。
以上為我們衷心的建議,我們十分感念貴所在城市中心經營一塊優良綠地和保護入園民眾安全的用心,相信貴所也同樣期待植物園不僅給予民眾安全的休憩空間,也是一塊傳遞人權價值的社會教育園地,懇請接受本中心建議。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我的就是你的 ─ 打破施捨式的邊緣教育

這次新聞評論摘錄《經濟學人》11月6至12日期,文章〈無家可歸的人─讓中產階級噤聲〉(Homelessness ─ Cutting out the middle men),副標題是「幫助遊民最有效的經費使用方式,就是直接把錢給他們。」(The most efficient way to spend money on the homeless might be to give to them.),很直接了當且清楚,但令人震撼,與多數人習慣的援助觀念大不相同。
文章中介紹英國倫敦一家名為Broadway的慈善機構,長年協助倫敦街頭的遊民。最近他們嘗試一套新的計劃來幫助遊民,不再以傳統提供住宿地方的方式來幫助他們,而僅僅問他們需要甚麼來改善他們的生活。接受這個計劃的遊民有人要求運動鞋、電視,也有要求宿營用的拖車,整個計畫協助了13位遊民,其中有11位離開街頭,而總經費(包含計劃的人事費等)花費美金1277元。接受這項計畫的遊民,沒有任何一位要求用這筆錢買酒、買毒品或拿去賭博,一些人即評論說,這是因為那些遊民在這個計畫感受到的是「獲得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而不像以往「遭受羞辱」地前往住宿招待處。這項「有禮貌」的小規模援助計畫得到全英國各地的迴響,可預見的是,控管預算的行政官一定會擔心讓遊民們予取予求將會造成財政困難,然而支持者提出政府每年花費在遊民健康和警政的費用並不比這項計畫的費用來得少。
這項計畫帶出了一種新思維:把公共服務設施送給那些需要的人,而非只是提供他們使用,或許能帶來更大的改善效果。也就是說,要打破既有的預算概念,以真正達到效果的經費估算,來取代一個受補助者「該分到」多少經費。依筆者的了解,就是要放棄以往「施捨」的觀念,單方面地認為應給予多少經費的補助,轉為真正了解受助者的需求再編列預算。
文章最後提到這樣的觀念如何在教育現場實踐,一位哈佛的教授贊助經費給一座德州的貧窮小學,獎勵小學生閱讀。馬拉威則是直接付錢給未成年的少女入學校,發現只要能讓她們待在學校裡多聽一堂關於責任和自我節制的課,就能有效降低愛滋病的感染率。
這篇文章很值得台灣教育省思,當我們將教育資源放在協助多數學子的升學體制和成就時,是不是忽略了那些無法適應學校體制的邊緣學子,我們的輔導和協助機制,是不是像文章中所提的「傳統的」、「施捨的」方式令那些邊緣學生更感羞辱,還是能試著建立一套真正了解邊緣學子教育需求的體制?而且很重要的,讓他們能選擇,給他們協助真正來掌握自己的生活,而非急著要他們適應多數人的價值體系中。這不是項容易的工作,要花不少錢,且花在多數人覺得他們是咎由自取的不可愛學生身上,但絕對是可行的方向,如同文章所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最有效的方式,花錢在輟學、行為問題的學子身上,為他們蓋學校、訓練他們要的教師,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而非僅只於安置,或許才能更有效地改善目前的現況。而且別忘了,現在不滿足邊園學子的需求,將來就要花更大的社會代價來滿足他們,我們是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之中的,現在不給的,將來還是要付,何不在教育上花錢?況且,台灣的邊緣學子和倫敦的遊民相比,應該是可愛得多且問題更少的,有人尚且試著在心理上、行為上接受遊民,台灣的教育是不是應該多試著接受邊緣的學子?
Garry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體罰議題的討論

以下是以這篇新聞為起始在FaceBook上展開了下列的討論,我們認為這樣的討論非常好!
零體罰是理想 檢為老師求情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7/5933656.shtml

新聞報導檢察官請求輕判體罰的老師,提到當初訂定法案時是預計十至十五年才落實。個人認為如要教學正常化也要給老師能管教學生的相對應工具,誰喜歡用情緒來維持班級秩序阿。
Garry

人權教育中心新聞評論多元化!

從11月起新聞評論將加入新血,未來新聞評論方式將由原本單一且以中心名義發表之方式,改為不同作者之署名,目前評論者有:人權教育中心主任但教授、兩位教育系博士班研究生以及兩位碩士班研究生。我是其中一位碩士研究生,未來將署名Garry,新聞評論方向多集中在族群平等、宗教權及健康權部分,另兩名博士研究生將著重在教育機會均等、勞工權益和女權等不同面向,期待人權教育中心的新聞評論能引起更多人關注,也歡迎所有對人權教育議題有興趣之朋友來稿評論,寄至hretmue@gmail.com,期待您的共襄盛舉!

人權教育中心FaceBook社團成立!

人權教育中心於11月起成立FaceBook社團,期待透過網路社群的功能獲得更多討論及迴響,歡迎所有關心人權與教育的夥伴加入社團!
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sk=group_157785330926941&a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