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東國家陸續傳出政治紛擾,使得西方社會開始探討世界各國政權合理性的問題,最近一期《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2011年3月19-25日期)就刊登了名為〈馴服的利維坦〉(Taming Leviathan)的一系列主題報導,以長達9篇的文章介紹世界許多國家的政府特色,並探討這些政府組織與西方政權比較之優劣,這篇評論主要參考自其中論及中國的一篇報導,名為〈持續中的工程 ─ 中國政府並沒有西方人所想地那麼令人驚艷〉(A work in progress ─ China's government is much less impressive than many Westerners believe)。
該篇報導先肯定中國在經濟方面長足的發展,在近30年來有上百萬的中國人成為了有財產的中產階級,再者作者提出中國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包括上海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數學、科學和閱讀的成績高過其餘60個國家,以及高等教育機構數量由1022所增加至2263所,都使得西方人對中國有強國崛起的印象。然而作者話鋒一轉,指出了即使高等教育機構的數量倍增,那仍然只是中產階級維持其優勢的一項工具,窮人連取得入學的資格都有困難;而學生能力評量的漂亮成績,隱含著中國城鄉差距的問題,上海學生表現優異,許多鄉下地方的學生甚至連進入公立學校或有系統、組織的學校都有問題,而這個問題也和中國經濟發展下的潛在問題息息相關。作者指出,由於經濟發展重點區域的大量人力需要,使得鄉下的勞工離開家鄉前往都市工作,依照中國政府的規定,這些勞工必須遷戶口,而他們的小孩就能免費就讀都市內的公立學校。然而由於遷戶口行政工作的繁文縟節,許多勞工甚至連正確的表格都拿不到,於是幾乎都保有原來的戶口而前來都市工作,這樣的黑戶不僅不能使他們的孩子就讀公立學校,也間接使得公司不用繳納稅金,於是都市內的中產階級和企業主都喜歡這樣的狀況,一來公立學校的品質將不致因為大量勞工子女的湧入而下降,公司也能以較低的費用獲得相同的勞動力,政府也間接地默許和支持這樣的景況。
整體而言作者在這篇文章所要表達的觀點,就是中國政府並非一個有效、進步的政府,雖然在近期它做出了許多令人驚豔的成就,然而那些成就背後是犧牲許多人民的權益才換來的,該篇報導的最後指出,如果西方國家希望改造其政府,不要期待中國的例子給你參考的方向(也就是不要對極權政府的和民主政府的觀念做調整),而應該試著從技術和管理層面著手改變。這篇報導可以看出西方輿論對中國崛起所持的保留態度,而看待政府的觀念和態度則是人權討論中參政權的重要考量,如果我們視政府為全民服務的權力體,則中國政府目前為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其城鄉差距、忽視人民教育、居住等需要的作為,長期下來恐怕將造成另一種負擔。
Garry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