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教育─扭轉歧視的希望

《經濟學人》九月18至24日期有篇文章〈歐洲的羅馬尼人─為難題送上熱食〉(Europe's Romanies ─ Hot meals for hard cases),開章名義地闡釋迫害羅馬尼人(吉普賽人)並不能解決這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然而透過教育則有希望改變。這篇文章透露了人權「教育」的重要與可發展性,恰恰與人權教育中心的宗旨相合。
文章中描述了在歐洲有超過一千萬以上的羅馬尼人,他們在多數國家都處於低劣的社會環境,許多國家採取簡單而有效的方法─驅離他們,義大利和法國都做過這種事。尤有甚者,法國在今年七月甚至發動一項以「羅馬尼人為優先考量」的非法居住地遷移計畫,將其視為違法亂紀的大宗。這些都發生在2005年,歐洲第一位羅馬尼籍議員,Lívia Járóka女士所提出「容納羅馬尼人十年」計劃進行之當下。
文章最後將希望寄託在教育身上,認為羅馬尼人若能及早接受正規的教育,而非從6、7歲起才接受,則他們在教育體系中所感受到的排斥與失敗感能大大減少,長期下來能改變他們在歐洲的社會地位。而標題所提的熱食(hot meals)則是提醒有關當局,只要負擔少許費用,讓這些貧窮的族群能在學校獲得免費的餐食,就能大大提升他們的就學率。
這是篇令教育者振奮的報導,教育往往落入無實際作用的批評中,批評者認為教育工作常流於空泛,這篇文章卻提醒我們,歐洲難以解決的種族偏見問題可以透過教育解決,而且不用花太多的錢。
值得慶幸的是,台灣在種族議題方面的包袱是小的,我們的族群政治紛擾或是新住民議題,不像羅馬尼人在歐洲有幾百年來的沉重歷史,展望未來,我們有多元文化國的願景明列於憲法增修條文中,人權教育中心也曾辦理中小學多元文化課程教案的甄選活動,這些都是令人感到樂觀的現況,期待台灣社會能朝兼容並蓄並相互平等尊重的多族群社會邁進。
最後仍然提出幾點從本文章得到的啟示:
1.台灣低社經地位族群的劃分與地區有著明顯相關,鄉村地區的教育需要更明顯的補助以彌補五都直轄市後可能發生的更嚴重城鄉落差;
2.雖然12年一貫是我國目前積極推動的教育改革方向,然而更優良的弱勢族群幼托教育也應重視,否則在國民教育延長的狀況下,不能適應學校體制和靜態學習的學生將更容易遭到主流教育的放棄。